情系桂林——李培庚 宋克君 叶侣梅捐赠作品展(专题陈列)
字体大小:大中小
清清漓江水,悠悠千古情。
千百年来,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了无数文人,也孕育了若干画士,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此写下“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千古丽句,载入世界美术史册的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此“搜尽奇峰打草稿”。
物换星移,漓水依旧,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画士在桂林成长起来。李培庚、宋克君、叶侣梅三位先生,常年于山水之间写生,探索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来表现桂林山水,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李培庚先生致力于油画,叶侣梅先生擅用国画,宋克君先生则是版画与国画皆长,虽然作品的手法与风格各异,但都一致表达出他们对桂林的挚爱之情。
正是出于这份挚爱,三位先生以及他们的家人先后将三百余幅绘画作品无偿捐赠给家乡人民,由桂林博物馆永久收藏,为桂林增添了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
为了让公众共享李培庚、宋克君、叶侣梅三位先生优秀的艺术成果,弘扬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桂林博物馆特辟专室,遴选精品,予以展示。
李培庚绘画馆
李培庚(1933-2012年),出生于桂林,别名李犊,擅长油画、素描、雕塑。他将西洋油画和中国画的手法相互融合,首创了运用油画的艺术语言来表现桂林山水的独特技巧,奠定了桂林山水油画的理论基础和艺术风格,对油画民族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李培庚先生毕生致力于用油画来表现桂林山水,在承接西洋油画写实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坚持“洋为中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将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界敏锐的感觉有机结合,将深刻的哲理与东方情感相连接,展示给我们一片神秘而有地域特色的桂林风光。与此同时,李培庚先生的素描作品也毫不逊色,其比例精准、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物象的形态、色彩、质地、空间及节奏韵律表现生动,情感细腻,足见李培庚先生心象物语的独到。
李培庚先生淡泊名利,即使生活很艰苦,他也从未卖过一幅画。他先后向桂林博物馆捐赠油画和素描作品近百幅,将自己的艺术成果无私地奉献给家乡。
李培庚《期待》
宋克君绘画馆
宋克君(1922—2010年),出生于桂林,长于木刻,兼善丹青。观其版画可见丹青之神韵,读其国画可见木刻之严谨。
宋克君先生在版画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版画创造性地融入中国画的技艺和意境,其刀法犀利而生润泽之相,色彩雅丽而射清疏之光。他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无论是在点、线、面的布陈上,还是在套色版画制作的色彩、印制、技巧等方面的把握上,均凸显出东方韵味。与此同时,他在国画创作上也积极探索,成功将版画技法融于国画之中,从而取得一种新的艺术效果。他的国画线条奔放洒脱,点睛之处精写不苟。尤其是写意花鸟,取象单纯,造意诗情,设色高雅,用笔泼辣,形成了淡雅自然、简洁明快而意境深邃的特色。
宋克君先生一生情系家乡,他生前先后向桂林博物馆无偿捐赠美术作品百余幅。在他仙逝之后,他的夫人范之端女士遵其遗愿,再次将70余幅作品无偿捐赠给桂林博物馆永久收藏。
宋克君(月夜)
叶侣梅绘画馆
叶侣梅(1919—1984年),出生于广州市郊白沙湖村,名鹤年,字侣梅,别名燕生、万林,号千峰万壑楼主,善丹青。他以毕生精力创作、探索桂林山水画,力图把传统国画的经典技法和核心精神,用于开创桂林山水画的新格局,被画界称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专门从事桂林山水画创作并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画家”。
抗战期间,叶侣梅途经桂林,被奇峰灵石、水光潭影深深吸引。抗战胜利后,他定居桂林,终身丹青侍写桂林山水。他的作品深得桂林山水之神韵,他所倾注的人文精神,表现了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蕴。他发起成立了桂林山水画研究院,设清漓画院,致力于推行桂林山水画的创作与教学研究,从而开创了桂林山水画流派。
叶侣梅在桂林生活了四十余年,他早已把桂林当作自己的家乡。桂林孕育了他的艺术生命,他也将自己全部的艺术才华奉献给了桂林。他仙逝后,其子叶向慈遵其遗愿,将其生前创作的100幅作品无偿捐赠给桂林博物馆永久收藏。
《八桂朝晖》
《花桥春雨》
《漓水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