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过不一样的“三月三”

时间:2020.03.25信息来源:桂林博物馆浏览次数:5461

字体大小:

QQ图片20200325231749.png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因受疫情影响,今年活动与往年不同,我们将在网上与大家一起过节。

为满足节假日观众的文化需求,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和感受"三月三",桂林博物馆依托馆藏特色资源,精心准备了“三月三”的系列活动,活动包括“‘三月三’来历”、“‘三月三’习俗”、“云上展厅重温桂博‘三月三’”三大板块,与观众共享民俗文化盛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吧。


一、“三月三”的来历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中国的上巳节、女儿节,也是广西壮族的歌圩节。关于三月三的由来,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且还用山歌来揭露财主们的罪恶。相传有一年的三月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宋元以后,在每年的三月三,壮族山歌成为了人们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并且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到了清代,在三月三的时候,人们还会举行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而今“三月三”不仅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二、“三月三”的习俗

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壮族人民的三月三,走进壮族人的生活。

 (一)扫墓

 壮族人民将扫墓时间定在三月三,那也是有原因的,他们是为了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主人公,然后为了纪念他才将扫墓时间定在了三月三,而且人们会在三月初一的时候,采枫树枝插在门缝和窗缝上,三月三的时候还会做五色糯米饭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龙母。

 (二)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三)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壮族人民会自发组织抢花炮活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四)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五)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六)对唱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三、云上展厅重温桂博“三月三”

通过线上“三月三”的方式,隔着屏幕看民族文化,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

说到民俗文化,我们桂林博物馆也有一少数民族精品展览——《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

通过进入数字展厅,我们可以看到桂林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服装服饰、商业文化、特色美食、风俗习惯、民族节庆,以及传统歌舞等民俗文化,从中可领略到桂林各族人民如同画卷一般的美好生活景象。QQ图片20200326002156.png

(一)建筑与歌声

进入虚拟展厅,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干栏建筑。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是桂林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住宅。那么干栏一词是什么意思呢?用壮族语言来翻译,“干”是“上面”“稻梗”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干栏的一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二层用来居住,顶上人字形的阁楼被用来放置粮食谷物。这种建筑可以有效的起到防止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中显得非常实用。也正是因为这种实用性,如今在桂林山区仍然有许多人采用这种居住形式。展厅里这座干栏就是以龙胜县龙脊梯田的壮族房屋为原型搭建的。重温去年“三月三”,我们仍然还能记起身穿民族服饰的志愿者们,在展厅为大家热情演唱的歌声。DSC_0604.JPG

(二)化草为龙

桂林不仅有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这些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到桂林璀璨的地方文化。桂林少数民节庆活动丰富多彩,风情浓厚,已经成为桂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龙脊草龙用稻草编制而成,形式淳朴粗犷,场面赏心悦目。惊蛰节当天,男女老少走到田间地头舞起草龙,驱除“蛰虫”,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遥望去年“三月三”,龙脊草龙制作传承人到展厅手把手教授小朋友,用糯禾草编出栩栩如生的草龙。

DSC_0578.jpg

(三)斑斓彩衣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是穿戴在身上的文化。人们一般都把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看做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甚至当做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从美轮美奂的服装和首饰中,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艺术之美,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一直以来,桂林的世居民族和周边的其他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我们的展品分别来自桂林本地和周边地区如三江、贵州、湖南等地,我们希望通过对不同地区服饰和银饰的对比,让各位观众真切的体会到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下面通过重温去年的民族服饰走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精美绝伦的霓裳银装吧!

广西是壮族主要的栖居地,壮族的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清末以前,壮族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己缝制的,颜色多用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就是壮族服饰的主色调。壮族妇女擅长织布和刺绣,所织壮布和壮锦,花样新颖,服饰增添不少色彩。

瑶族是广西第二大少数民族,自称和他称共有三十多种。有以生产特征命名的“背篓瑶”;有以迁徙而命名的“过山瑶”;有服饰而名的“红瑶”、“顶板瑶”、“尖头瑶”、“白裤瑶”等等。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其分布有“岭南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服饰式样丰富多采,瑶族妇女擅长刺绣,衣服多绣满各色,鲜艳夺目。

瑶族服饰制作工艺一般分为纺纱、织布和织锦三部曲。织布机虽然普通,但要想将经线、纬线、梭子和脚蹬这些机关手、眼、脚协调地操作起来,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此外,还要经过蜡染工艺将布料染色,最后还要编织腰带。即使是手艺娴熟的瑶嫂,制作完成一整套瑶族服饰也要花费三年的时间。瑶族姑娘从12岁开始学针绣,学到工艺精湛时就悄悄地为自己准备嫁衣。龙胜县泗水镇有一支瑶族,妇女们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红瑶”妇女们的绣花可算一门精湛的手艺,她们不需要先描图,而是全凭经验,依照底布经纬中的“布孔”来构思刺绣图案,用她们的话来说叫“数布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泗水红瑶都会举行红衣节,过节时妇女们都穿上这红衣服,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包粽子,聚在一起唱山歌、跳舞。

DSC_0464.jpg微信图片_20190412092643.jpg

(四)恋恋银风

 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的体现。而银饰则是服饰的重要点缀,在西南少数民族的观念里,银饰可以辟邪去灾,象征着财富和身份,是代代相传的传家宝。“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的传统观念,促使少数民族在银饰制作上追求“以大为美,以重为美”的审美趣尚。这些华丽而典雅的银饰体现出大美桂林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在弘扬、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 无论从经济价值或文化意义上都显得弥足珍贵。DSC_0705.JPG


受疫情影响,虽然今年的“三月三”我们不能欢聚一堂,但是观众朋友们可以通过了解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重温桂博“三月三”活动掠影,感受节日的内涵和桂林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使大家能够在网上亲近“三月三”、了解“三月三”。

疫情过后,欢迎观众朋友们届时光临。我们在桂林博物馆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