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报道十一: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推介——桂林博物馆“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

时间:2018.05.24信息来源:陈列部浏览次数:4198

字体大小:

一、展览概况

展示面积:1780㎡

展品:200件馆藏靖江王陵出土明代梅瓶

展览经费:996.94万元

开展时间:2016年12月30日 

QQ截图20180522143947.jpg

二、展览实施

(一)、展览选题:个性鲜明

  1、特色突出。桂林博物馆藏有桂林出土明代梅瓶300余件,见12型式,15釉色、30纹样,涵盖了明代早、中、晚各个时期,如此数量众多,器形多样,釉色丰富,纹饰纷繁的明代梅瓶集中收藏于一个地市级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而且展览可称得上全国唯一的明代梅瓶专题展览。

  2、价值高。洪武三年(1370年)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于洪武九年(1376年)就藩桂林。靖江王世系在桂林代代相传,存世280余年,传十一世孙,历十四王。其中有十一任靖江王及其嫔妃、官属、宗室死后均葬于桂林靖江王陵。期间,订烧、使用、随葬大量梅瓶。20世纪80年代,这些梅瓶在桂林靖江王陵区陆续出土,成为桂林这个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资源。

  2000年,中国陶瓷界南北泰斗耿宝昌、张浦生等大师为桂林出土明代青花梅瓶作全面、科学鉴定。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130件,上级文物占比90%,有不少还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些梅瓶是藩王分封制下靖江藩王政治、经济、文化等反映,较完整地呈现明代梅瓶的发展、演变及艺术魅力,体现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智慧、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承载着古代陶瓷业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专家学者誉为“国之瑰宝”,耿宝昌欣然题词“藏华夏陶瓷瑰宝 集明代梅瓶之最!”。其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非常高。

  3、学术支撑。桂林博物馆几代人以桂林出土明代梅瓶为研究对象,先后发表了100多篇学术文章,出版两本书籍和4本论文集,使展览具有较强的学术支撑。

4、影响巨大。2000年,桂林·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成功举办。2001年“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出土明代梅瓶展”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推出桂林青花梅瓶专题电视片。《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等报刊媒体也相继报道,至此,桂林出土明代梅瓶走出桂林,走向全国,饮誉海内外。

5、立意深远。推出这个展览旨在充分发挥馆藏优势,宣传和传播桂林出土明代梅瓶文化,增强公众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合浦汉代博物馆时,指出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要有特色,这也是我馆推出该展览的意义所在。 

QQ截图20180522144330.jpg

(二)、展览设计:富有新意

1、双线运行,信息互补

明线从欣赏的角度,按梅瓶的概说、来源、釉色、造型和纹饰五个部分来组织展品,辅助展板文字表现,让观众领略梅瓶的诗意美。展品采用对称陈列、组合陈列、中心陈列、集品陈列等陈列样式,形成不同造型、不同线面的交替,使文物灵动起来;重点展品和主要信息点在观众走线上有韵律呈现,便于观众接收有效信息;展柜锁闭系统安全便捷,柜内温湿度控制监测及防污染设施齐全,光源控制符合相应要求,展托、支架量身定制,展品被妥善放置和科学保存;展览局部空间运用“造景”“借景”法,嵌有梅瓶纹饰的木质屏风,既巧妙地展示文物局部特征,又营造出曲径通幽、古韵盎然的观展空间。 

QQ截图20180522144714.jpg

暗线则从叙事的角度,探析梅瓶所反映的明代背景和靖江藩王环境对梅瓶来源、釉色、造型、纹饰的影响,挖掘其制作工艺流程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对当代及未来的积极影响。辅助模型、场景、信息加油站、多媒体等形式来传达信息,有意识将文物展品的生命历程和时代联系起来,让观众见物、见人、见精神,从而感受梅瓶的厚重美。 

QQ截图20180522144730.jpg

两条线索相互交映,使文物与史实,欣赏与叙事有机结合,让观众在欣赏梅瓶之美时,能聆听梅瓶背后的历史故事,领悟梅瓶所承载的明代藩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2、互动项目:体现差异

在展厅内设置互动区,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如,面向所有公众,设置了“实物触摸”;面向棋艺爱好者,设置了“棋艺比拼”;面向少年儿童,设置了“拼拼乐园”、“绘色工坊”等等。

在未成年人互动中心设置梅瓶手工制作区,小朋友可以在这里剪梅瓶、塑梅瓶、拓梅瓶,在动手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在数字体验厅设置VR,让观众通过体验,感受水上运输梅瓶时的不易,进一步诠释梅瓶文化。 

QQ截图20180522145525.jpg

3、造价适中 绿色环保

我们用较低的成本,宣传了低碳生活理念。展厅面积1780平米,所用展览经费996万余元,每平米不到6000元,却办了一个观众喜欢的展览。这对于一个西部财政较为困难的地市级博物馆来说,十分不易!

在选料、用料上我们尽可能使用绿色、优质的环保材料,如木、棉、麻、石等。(如展托底座里用积木,外包木质织物;展厅顶部和局部空间用木质条纹装饰)以减少异味。

在展柜选用上,尽量使用低反射夹胶安全玻璃,内置恒温恒湿设备,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同时,给予观众最佳的观赏体验。

在高科技产品的选用上,我们慎重选择,降低辐射,避免噪音,既有利于文物展品保护,又有利于观众的身体健康。

自觉承担起向社会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推行低碳生活的社会责任。 

QQ截图20180522145627.jpg

 

 QQ截图20180522145655.jpg

(三)、宣传推广:效应凸显

1、以展览为媒介,生成相应的媒介资源

如中、英、日语种讲解、智慧导览(手机导览app、智慧导览pad终端、智慧导览笔)、宣传册页、虚拟展览等,以多样化的方式对展览进行传播。 

QQ截图20180522145124.jpg

  2、以大众传媒为媒介,提高展览效应

如在《桂林日报》、桂林生活网、中央电视台、《文物报》等媒体上进行专题报道,提高公众对展览的关注度。 

QQ截图20180522145034.jpg

  3、社会教育,深入诠释

紧扣展览主题,推出“最炫梅瓶风”系列社会教育活动(相关照片),引领公众探索古陶瓷文化,发挥了展览本身难以实现的特殊作用。开展“文化校园(社区、乡村)行”活动,广泛地宣传和传播梅瓶文化。 

QQ截图20180522145302.jpg

  4、学术文章,解读展览

以展览为研究对象,撰写学术文章,对展览进行深入解读。相关文章发表在2017年《文物天地》11期和《中国博物馆》第4期期刊上。 

QQ截图20180522145348.jpg

  5、文创产品,文化进家

以文物展品为设计素材,研发文化创意产品,使其成为展览延伸宣传的有效方式。          

QQ截图20180522145208.jpg

三、展览总结

展览惠及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国度等观众。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12月30日开展以来,共接待观众120万余人次,虚拟展览点击4万余人次,讲解接待1500余次,宣传报道52条,社会教育活动43场,文化创意产品68件套,这样的数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馆服务公众的主动性增强,展览服务质量得到了公众认可,社会反响好,展览教育目的和展览效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展览宣传片

 

撰  稿:谭小荣  


图片来源: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