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云课堂之【恐龙化石与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
字体大小:大中小
恐龙化石的形成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却只有极少数的恐龙遗骨能被人类探索到。恐龙死后,它们的尸体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暴露在荒野,或者被其他动物吃掉,或者被腐烂分解。一少部分尸体可能会被水流搬运到河湖之中沉积下来。有时,恐龙的尸体会在原地被沉积物迅速掩埋,这时,一副完整的骨架化石就会被保存下来。这种情况往往与突发事件有关,如地震、泥石流、陡崖崩塌、洪水、掉入洞穴中或陷入泥潭等等。
当恐龙死去并很快被沉积物或水下泥沙覆盖时,石化过程就开始了。这些沉积物中含有细小的颗粒,会在尸体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覆盖物。这条“毯子”可以保护动物尸体免受食腐动物的侵袭,也能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恐龙的遗体被沉积物掩埋后,身体中的软组织就会因腐烂而消失,骨骼及牙齿等硬体组织便会沉没在泥沙中,处在与氧气隔绝的环境中,经过几千万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龙生活时的遗物或遗迹,如恐龙蛋、脚印等有时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来。
那么,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体,或者每种生物所有的组织和器官都能成为化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达到相应的条件则无法形成,而条件不同,所形成化石类型也不同。
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
一般来说,恐龙的骨骼比较容易形成化石,而脚印却很难。
原因是,脚印从产生到形成化石,需要比较苛刻的条件。如果恐龙从比较干燥的地方走过,脚印根本就无法形成:如果恐龙从含水分过多的、稀溜溜的泥沙地上走过,脚印也不容易形成;只有当泥沙地面的干湿度恰到好处时,恐龙的脚印才能够被清晰地留下来。
脚印形成后,需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干燥定型,在未被自然力破坏前,这些定了型的脚印还要被后来的沉积物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在不见天日的深深的地下,历经千百万年的石化作用,原先松散的泥沙就变成了岩石,脚印化石也就形成了。
恐龙生活的地方,河湖纵横,水源丰富,地势低洼,因此具有形成脚印的先天条件。不过,绝大部分踩出的脚印在未变成化石前,甚至在未被沉积物覆盖前,就已经消失了。有些虽然已经形成化石,但风化侵蚀作用很容易把它们破坏掉。
尽管如此,恐龙仍然留下了很多化石脚印。通过对足迹化石的研究,结合恐龙骨骼化石,尤其是足部骨骼的研究,可以确定该足迹是什么恐龙留下的。可了解造迹恐龙的体重、长度、行进速度、食性、群居还是独居、两足行走还是四足行走,是否具有游泳的能力等等。恐龙足迹化石对研究恐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撰稿:李 阳
审核:邓璐冰
编辑:陈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