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博讲坛”第一百一十五期《馆藏<清 摹刻乾隆赞并跋十六尊者像>探微》

时间:2021.10.27信息来源:研究室浏览次数:3470

字体大小:

讲座主题:馆藏《清摹刻乾隆赞并跋十六尊者像》

                 探微

主 讲 人 :黄秋红

                桂林博物馆保管部副研究馆员

时       间:2021年10月25日 

地       点:桂林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

主办单位:桂林博物馆

2021年10月25日,桂林博物馆第115期“桂博讲坛”在一楼多功能厅举行。讲座由桂林博物馆副馆长洪德善主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黄秋红主讲,以“馆藏《清摹刻乾隆赞并跋十六尊者像》探微”为题与全馆人员进行分享。

尊者是梵文Sthavira一词的意译,其本意为“耆长”,在佛教中用指在僧团中尊居首位者,相当于“长老”之类称谓,与阿罗汉所指相同,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也就是佛教徒经过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

讲座以详实的资料介绍了阿罗汉传入、在中国的流行情况、各时期艺术风格等,重点阐述了贯休笔下的梵相罗汉的流传路径及艺术特点,以及桂林博物馆藏《清摹刻乾隆赞并跋唐贯休十六尊者像》拓本的来源、价值。贯休所作《十六尊者像》,其真迹至两宋时期已然不存,坊间应为摹本。今存桂海碑林博物馆的《十六尊者像》碑,为乾隆五十八年李宜民捐修桂林隐山华盖庵时,依据钱塘圣因寺碑刻摹勒而来,现桂林博物馆藏《清摹刻乾隆赞并跋唐贯休十六尊者像》拓片即来源于该碑。

《十六尊者像》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僧贯休辉映古今的名作,所绘罗汉胡貌梵像、形象奇特,神情各异,用笔凝练遒劲,富有神秘感和威慑力,是工笔人物画的上乘之作。其画法上脱离故有佛像庄严慈悲形象,向写意方向演化。我们今天看到的那种罗汉突起的额头模相,即是这种笔法的延伸。因此不论从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韦卫能副馆长在讲座点评时谈到,藏品研究是博物馆软实力的体现,展品来源于藏品,从藏品成为展品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因此研究水平直接影响展览、教育效果。要营造学习研究之风,用好数据库的资源,加强对馆藏的研究,揭示其所包涵的丰富信息,为我馆今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支持。洪德善副馆长希望做学术研究时要有系统有针对性,业有专攻术有专精。我们要构建的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它承载着很多中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东西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通过甄别借鉴会发现更优的实现途径和选择,做学术研究要具备一定的总结和表述能力,如果展现研究成果时采取直接提出问题,追根溯源后得出结论,更容易引发共情获得认可和成功。每个国家文化体系都有个性和特征,要取其精华,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健康发展。

1.jpg


撰稿:孙微坚                

摄影:陈明霞                

编辑:何文韬                

审核:周华、韦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