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系列研学陆续上线
字体大小:大中小
“刻骨铭心”系列研学陆续上线
殷商的文明密码邂逅桂林的山水诗意,这个金秋,桂林博物馆“刻骨铭心——甲骨文化展”特别活动重磅启幕,邀你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以“甲骨探秘”为核心,将古文字传承与桂林本土特色深度绑定,邀大家一同开启一场“字”游山水、“骨”韵民俗、“味”寻文明的沉浸式之旅!
活动一:舞动的汉字
活动亮点:带领青少年深度解读人体形象为构件的汉字,让他们感受汉字的魅力,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环节——用身体摆出汉字,让青少年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汉字的生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活动二:我画甲骨文画——狐假虎威
活动亮点:抓住汉字象形文字的特征,充分发挥青少年爱写爱画的天性,结合中国经典成语故事,让他们制作出自己专属的甲骨文绘本故事,营造轻松愉悦的识字环境,激发青少年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三:甲骨文工作坊
(1)甲骨文书签
(2)甲骨文拼拼乐
(3)古老文字与印刷技艺的时空对话
(4)甲骨文刻写
活动亮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意艺术表达,沉浸式体验古老文字的魅力,感受甲骨文蕴含的文化生命力。
活动四:字在山水——读懂文字里的桂林美
活动亮点:
想知道古人笔下的“山”“水”,竟藏着桂林群峰与漓江曲流的模样吗?走进象鼻山、漓江岸边,看看象鼻山“山形+入水轮廓”的实景特征,对照甲骨文“山”“水”“川”“丘”卡片——古人画“山”是三座峰的轮廓,恰如桂林错落的群峰;“水”的曲线,正像漓江蜿蜒的身姿,让“文字源于自然”不再是书本里的概念。
听“象鼻山传说”,学甲骨文用法,把家乡故事刻进记忆里。甲骨创意刻写体验,做一次“穿越千年的刻字人”。
活动内容:
甲骨文的山水绘卷(文化小课堂)+甲骨创意刻写(互动体验)
活动五:桂北骨韵——在渔火油茶里品民俗文化
活动亮点:
漓江渔火的浪漫、桂林油茶的醇香,藏着怎样的甲骨文密码?“桂北骨韵”精品课程带你揭晓!聚焦“漓江渔火”,我们选出“火”“鱼”“网”“人”四个甲骨文,大家分组用身体拼字——几人弯腰搭成“网”的形状,一人举手电筒模拟“火”,再还原“渔民举火捕鱼”的场景,最后组合成“人用火捕鱼”的短句,在互动中读懂文字逻辑与民俗故事。 观赏油茶制作,跟着炒茶、打油茶的节奏,用甲骨文记录“做油茶”的步骤,让文字学习融入烟火气十足的民俗实践。
亲手制作甲骨文创意冰箱贴,把桂北韵味带回家。
活动内容:
甲骨文的桂北民俗(文化小课堂)+甲骨文创意冰箱贴手作(互动体验)
活动六 甲骨寻味——追溯米粉里的文化根
活动亮点:
桂林人离不开的米粉,竟能和甲骨文扯上关系?从桂林米粉的起源传说、制作工艺及地域特色,搭配甲骨文“食”“米”“汤”等文字的动态演变动画,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联系。从甲骨文的发现故事、特点,趣味解读与“饮食”相关的甲骨文(如“餐”“酒”“稻”),“从甲骨文看古代饮食文化,从桂林米粉看现代饮食传承”,沉浸式体验联结古今,将传统文化与饮食文化相互赋能。
活动内容:
甲骨文里的米粉溯源(文化小课堂)+米意甲骨彩泥造(互动体验)
活动七 甲骨里的中秋——读懂古人的月光情怀
活动亮点:
你知道吗?商朝就已有“中”与“秋”的文字印记。甲骨文的“中”字像立在场地中央的旗杆,“秋”字则以蟋蟀的形象勾勒出季节特征,有的还添上火元素,藏着先民对时序的敏锐感知 。而甲骨文中的“月”字,正是先民仰望星空、祈愿平安的起点,历经千年沉淀,与中秋凝结成人月两圆的深情 。用甲骨文“月”“兔”“桂”等字形拓印制作花灯,让三千年前的文字随烛光流转。
这个中秋,来桂林博物馆,让甲骨文“活”起来,让中秋“有文化”起来,在山水之间读懂中华文脉的千年流转。
活动内容:
甲骨文的桂北民俗(文化小课堂)+甲骨月光手作(互动体验)
活动八:甲骨探秘·自助闯关游戏:穿越时空的生活密码
活动亮点:
“衣、食、住、行”为切入点,将馆藏文物与甲骨文及丰富有趣的知识相结合 ,让参与者在活动中了解更多的博物馆文化,体验活动的成功和喜悦。
让我们一起在桂林的山水、民俗、美食里,解锁甲骨文的神秘魅力,读懂汉字之源,爱上家乡之美!走进桂林博物馆,共享这场“古文字+家乡”的文化盛宴!
撰稿 | 蔡靖雯
校对 | 刘 莹
审核 | 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