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云课堂之濒临灭绝的珍奇动物——鳄蜥

时间:2022.12.22信息来源:自然科学研究部浏览次数:331

字体大小:

鳄蜥又叫“睡蛇”、“雷公蜥”、“瑶山鳄蜥”、“懒蛇”。鳄蜥在地理上的分布极为特殊,产于广西大瑶山一带,故又名“瑶山鳄蜥”。一直以来,鳄蜥被认为仅分布于广西大瑶山地区。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广西东部又发现了鳄蜥的分布区。2001年,我国科学家在韶关市曲江县罗坑镇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发现了鳄蜥。这是国内首次报道鳄蜥在广西以外的地区发现分布。

鳄蜥体长15~30厘米,体重50~100克,尾长23厘米左右。头部较高,头部及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再加上其外表和扬子鳄很像,所以被称为“鳄蜥”。它们除了具有一般蜥蜴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原始性,如头骨为古腭形,具顶眼孔等,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鳄蜥全身呈橄榄褐色,侧面颜色较淡,染有桃红或橘黄色,并夹杂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腹面为乳白色,其边缘为粉红色或橘黄色。头部前端较尖,后部为方形,略呈四棱锥形。顶部平坦,平铺着不明显的细鳞,靠近吻端的鳞片较大,颅项部的中央有一个明显的乳白色小点,称为“颅顶眼”。口宽大,咽部有喉头。颌的边缘密布有同型细齿。舌肥厚,前端为黑色,呈浅叉状。眼睛中等大小,头侧的颈沟前方有明显的鼓膜。

鳄蜥通常在晨昏出来觅食,主要以蝌蚪、小鱼、蠕虫等为食。当它们看到食物时,会一边窥同着猎物,一边悄悄地前进,慢慢接近猎物,然后猛然向前用口将猎物咬住,再慢慢将其吞食。不论大小鳄蜥,在吃饱肚子后都会静伏不动。一般雄性较活泼凶恶,雌性较迟钝温驯。

鳄蜥喜欢生活在山川中溪流缓慢的聚水坑、灌木丛生的湿地。它们夜间栖息在树枝上,闭上眼睑,终夜寸步不移,即使是白天也常如此,所以当地群众称它们为“大睡蛇”。如果用手或树枝轻轻触摸它们,它们并不会有任何反应。若它们突然遭受惊扰,就会立即跃入水中潜藏在岩石上或洞穴里。因此,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落水狗”或“潜水狗”。

鳄蜥从冬眠中苏醒后,不久就会进入繁殖期。鳄蜥每年繁殖1次,雌、雄在7~8月交配,常在水中进行。雌蜥受孕后活动逐渐减少,等到来年的4~5月,气温达到20℃~24℃时,雌蜥才会苏醒并开始产仔。每次产仔2~8只,在1~2天内产完,幼蜥需4年才能长成成熟的个体。

鳄蜥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属濒危物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鳄蜥在动物学上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但由于受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其野生种群的数量在急剧下降,亟须得到相应的保护。

微信图片_20241217152939.jpg

参考文献:

[1]谢宇,裴华,刘亚飞等.《动物百科彩色图鉴》[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2]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3%84%E8%9C%A5?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撰稿:李阳  唐梦婷

编辑:邓璐冰

编辑:陈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