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关防

时间:2021.06.24信息来源:信息中心浏览次数:4647

字体大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地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组织起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1932年,中共满洲省军委书记赵尚志,受组织委派前往巴彦县领导抗日工作。在与敌斗争中,赵尚志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并于1936年将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至1937年,抗联三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0个师、6000余名将士的抗日劲旅,成为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
      桂林博物馆收藏的【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之关防”铜印】,便是东北抗联第三军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铜印由印面和鼻纽组成,通体长9厘米、宽5.8厘米、高4.8厘米,略有锈迹,印面字迹有残损,现被定级为三级文物。赵尚志、徐亨植(又名李熙山)先后任东北抗联三军军长,以游击战的方式打击日寇,其活动范围遍及北满(西至哈尔滨以北、松花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从小兴安岭以东的国境线,到小兴安岭以西的松嫩平原20多个县境内。抗联第三军将士既不惧敌人的层层封锁与残酷围剿,又不畏冬季极端天气与恶劣环境,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战斗,守卫祖国的大好山河。
       后因斗争形势的发展,抗联第三军随大部队一起转移至苏联境内,接受苏军的整训。该部1942年被编入苏军远东军区独立第88步兵旅。1945年做为先头部队,引导苏军解放东北。第三军的足迹从北满到苏联,从苏联到东北,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长达十四年。正可谓,十四年不惧艰险、矢志不渝,只为民族求解放;十四年浴血坚持、艰苦奋斗,只为祖国求安宁。

微信图片_20230927093505_副本.jpg

撰稿:唐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