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甲骨文遇见桂林山水 ——解锁3000年文字里的家乡之美

时间:2025.11.12信息来源:宣教部浏览次数:48

字体大小:

穿越时空的文化碰撞

当“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遇上3000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今天我们就化身“文化探险家”,一起揭开甲骨文里藏着的桂林山水密码,感受古文字与家乡风光的浪漫相遇。

漓江的碧波缓缓流淌,象鼻山的轮廓倒映水中;看看甲骨上的“山”“水”二字,你会惊讶地发现:古人笔下的“山”是三座错落的峰峦,像极了桂林拔地而起的群峰;“水”的蜿蜒曲线,竟和漓江的河道走势几乎重合!这不是巧合,而是古人“观物取象”的智慧,也是我们今天探秘的起点。

解密甲骨文:从“画”出来的文字说起

大家在看到这两个符号,能猜到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吗?其实,甲骨文是汉字的“老祖宗”,大多是古人照着事物的样子画出来的。

 甲骨文“山”:你看它像不像三座连在一起的山峰?古人用简单的线条,把桂林“千峰环野立”的景象刻进了甲骨里。微信图片_20251112161657_16_96.jpg

甲骨文“水”:中间的曲线是水流,两边的四个小点是浪花,这正是漓江“碧水抱城流”的生动写照。微信图片_20251112161659_17_96.jpg

除了“山”和“水”,我们再来看“川”和“丘”——“川”是奔流的江河,当漓江出现支流分叉时,其形态与甲骨文"川"字的平行曲线完全契合,三条流畅的纵向线条分别代表主河道与两侧分流,体现古人对水系网络的拓扑概括。“丘”是两座低矮不相连的小山峰,像极了桂林周边起伏的丘陵。这些文字,就像古人留给我们的“山水明信片”,藏着对自然最本真的观察。微信图片_20251112161700_18_96.jpg

听故事:象鼻山与甲骨文的“缘分”

为什么甲骨文里的山水,会和桂林如此契合?这里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头神象为了帮助桂林百姓,用鼻子吸水灌溉田地,最后化作了象鼻山。而古人在创造“山”字时,或许正是见过类似象鼻山这样“山入水”的景象,才勾勒出“峰峦入水”的线条。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它告诉我们:甲骨文和桂林山水,都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产物——一个用文字记录,一个用风光呈现,最终在今天的我们眼前相遇。图片9.png

通过这次分享,希望让大家能爱上甲骨文这门“古老的文字艺术”,也能更懂家乡桂林的“山水之美”。大家还可以去发现更多“甲骨文里的家乡元素”,比如用甲骨文写“桂林”的“桂”字,或者写下你喜欢的家乡小吃名称——让古文字,成为我们与家乡、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撰稿:刘   莹

编辑:陈明霞

审核: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