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桂林文化双向奔赴! 三大特色活动圆满落幕,千年文字焕新文旅体验
字体大小:大中小
当古老甲骨文邂逅桂林的山水、民俗与中秋月色,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落下帷幕。近日,“字在山水”“桂北骨韵”“甲骨里的中秋”三大主题活动在桂林博物馆圆满结束,以“文化小课堂+互动体验”的模式,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参与中感受甲骨文魅力,厚植本地文化底蕴,为桂林文旅注入别样的文化活力。
“字在山水:读懂文字里的桂林美”活动率先开启文化探索之旅。活动以甲骨文为钥匙,解锁桂林山水的文字密码——在“甲骨文的山水绘卷”小课堂上,桂博老师将甲骨文“山”“水”“川”“丘”的字形起源与桂林实景关联,让“山似三峰叠、水如漓江曲”的文字智慧直观呈现;随后的“甲骨创意刻写”体验环节,参与者化身“千年刻字人”,亲手将桂林山水意象刻入甲骨载体,让文字与山水记忆深度绑定。
紧随其后的“桂北骨韵:在渔火油茶里品民俗文化”活动,则让甲骨文走进桂北烟火生活。“甲骨文的桂北民俗”小课堂聚焦漓江渔火与桂林油茶,解读“火”“鱼”“网”“人”等甲骨文背后的民俗故事;互动体验环节更具趣味,参与者或分组用身体拼字还原“渔民举火捕鱼”场景,或跟着油茶制作节奏用甲骨文记录步骤,最后完成的“甲骨文创意冰箱贴”,成为大家带走桂北韵味的独特“文化伴手礼”。
中秋节点亮的“甲骨里的中秋:读懂古人的月光情怀”活动,为传统节日增添文化厚度。小课堂上,商朝“中”“秋”“月”的文字印记被一一拆解,从“中”字的旗杆造型到“秋”字的蟋蟀意象,再到“月”字承载的平安祈愿,让古人的时序感知与中秋情怀鲜活起来;“甲骨月光手作”环节中,参与者用十二生肖甲骨文字形拓印制作花灯,让三千年前的文字随烛光流转,为中秋夜增添别样的文化浪漫。
此次系列活动以创新形式打破甲骨文的“神秘感”,将其与桂林的山水之美、民俗之韵、节日之暖深度融合。三大主题6场活动,共有近500人次的少年儿童及家长参加,活动虽已落幕,但千年文字与本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不仅为参与者留下了深刻的文化记忆,更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旅体验结合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以“衣、食、住、行”为核心切入点,巧妙串联馆藏文物与甲骨文知识而创设的“甲骨探秘·穿越时空的生活密码”亲子自助闯关活动,国庆假期间共发放近1000份活动手账,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参与。活动中,亲子家庭通过沉浸式闯关,在解锁甲骨文奥秘的同时,深入了解博物馆文化,不仅拉近了孩子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更让参与者在互动协作中收获了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有效实现了“以玩促学、以学传文”的活动目标。
围绕“打卡互动+文化体验”双核心展开的甲骨文化展打卡墙活动,三天时间吸引了1500人次参与其中,以古老文字为纽带,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热度与文化传播效果远超预期。转动方格的猜词设计,将殷商文明密码与桂林山水诗意融入4字组合,既增加了互动趣味性,又让参与者在解密过程中主动了解甲骨文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了参与感与获得感,让文化体验有了“看得见、带得走”的记忆载体。通过他们在社交平台自发分享,形成二次传播,让甲骨文文化突破活动现场,触达更广泛人群。此次活动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新颖的打卡体验,更以轻量化、趣味化的方式让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化“活”了起来,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大众互动的有效结合。
撰稿:蔡静雯
摄影:蔡静雯等
编辑:陈明霞
审核: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