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博5.18活动之【小主播诞生记】巷陌华章——桂林骑楼
字体大小:大中小
寻找小主播:
桂林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城市文化客厅——桂林博物馆里,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桂林博物馆特别推出了“小主播诞生记”全城搜寻小主播活动,寻找我们身边多才多艺、热爱传统文化、喜欢“钻”博物馆的孩子,欢迎你发挥创意及特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介绍桂博馆藏文物。无论一首歌、一幅画、一段舞,还是一句诗、一部剧、甚至一段脱口秀.....我们期待更多生动有趣的演绎与独具匠心的表达,让文物因你而会说话。小主播诞生记,就等你啦!
大家好,我是桂林博物馆小讲解员、榕湖小学六年级的小学生黄麒嘉。我的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能歌善舞,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在2018年参加桂林市第34个教师节文艺演出并担任领唱, 2019年参加壮族三月三民族歌圩节开幕式并担任领唱,还获得过桂林市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独唱”比赛小学组第一名。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喜欢逛博物馆,在那可以让我了解到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扩宽视野、增长知识,让课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趣。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我想尝试用歌声融入到讲解词中去,带领大家一起回忆桂林老街生生不息的市井生活文化。
桂博知识小链接:巷陌华章——桂林骑楼
纵览桂林老街,民居的万般风貌,犹如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玄廊朱柱,描绘出桂林老街里的庭院深深。走过一栋栋骑楼,一睹近代以来开埠通商、车水马龙的繁华盛况。寻访山水间的诗意骑楼,感受千百年来桂林市井生活的生生不息。
桂林骑楼历史之源
骑楼是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敞廊式建筑,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借鉴希腊建筑,称之为“廊房”。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人也开始走向海外,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加强。于是,在中国的南方沿海城市,开始出现这种西式建筑。桂林的骑楼出现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拆墙筑路、旧城改造。在扩建马路的同时,对马路沿线的老式街屋进行了改造,大部分修建为骑楼,下部设宽3~4米的人行道,以满足人们步行、消费、休憩、遮风挡雨等需求。尤其在桂林十字街周边的繁华商业区内,已形成大片连续的骑楼。
风雨无忧骑楼街
骑楼是城市商贸建筑格局特有的居住形式,它的特点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商住合一。那么为什么这种建筑要取名叫做骑楼呢?原来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看上去像是建筑骑跨在人行道上,因此取名为骑楼。骑楼一般为三层建筑结构。第一层是用于经营的小商铺区域,第二、三层是多用于居住的普通住房结构。根据桂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骑楼街道在建设伊始就充分考虑到其遮阳避暑、防风挡雨、干爽通风的效果。桂林骑楼建筑风格在吸收融合欧式格调的铁栏阳台、罗马柱、圆拱窗,创造性改良成更为活泼且别具特色的岭南风格。有夹带着南方风情的清水墙、石板阶梯,也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浮雕艺术。一栋栋骑楼在马路上相互连接,形成连绵不断的沿街风雨走廊,构成了桂林旧城肌理的骨架。桂林骑楼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桂林老街的市井风情,它相当于一个大型购物中心,是集景观居住、商业贸易、购物逛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建筑。如今走入桂博骑楼老街,您会感受到这条老街曾经的繁华,那突兀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扬的商铺招牌旗号,那粼粼而来的车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张张淡泊惬意的笑容……
乡土情怀老桂林
骑楼街是保存着桂林城市记忆的容器,是属于桂林人民的情感符号,带有中国传统图纹雕刻的骑楼更突显岭南文化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孕育了桂林独具魅力的商埠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活力的情感交流“空间”,街坊邻里、商家顾客的关系都在这里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栋栋紧挨着的骑楼创造出了更多邻里间走访的机会,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山水桂林更具有人文关怀。开放自由的精神、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装饰风格,也正是桂林开放、自由、包容、多元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小街小巷小景,榕湖榕树榕荫,城门城楼城墙,桂花桂树桂林。小城里处处有故事,故事里编织童年的回忆。”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故事,书写着它的过去、现在,昭示着它的未来。而老街两旁风情万种的骑楼就是桂林永不褪色的城市记忆,交织在过去的印象和现在的生活中,撰写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桂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