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云上见 桂博云课堂(第一课)

时间:2021.06.12信息来源:宣教部浏览次数:3988

字体大小:

嗨!小伙伴们

大家好~

每逢传统佳节

桂林博物馆都会推出节日主题活动

今年的6月12日不仅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

也是我国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端午节遇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哈哈哈,好特别呀

桂博云课堂将带小伙伴们穿越历史、回到古代

解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究竟是有哪些精彩的内容呢?

快来一起看看吧!

第一课  箑羽仪仪 

扇子古称(sha),《说文》注:“蹇,扇也。”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改进已发展成为拥有几百种祥式的扇子家族。西汉以后,扇子主要用来取凉,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在房前屋后、树荫下纳凉、喝茶、对弈,手中总离不开一把扇子,用它可以扇风送爽,又可以扑打蚊蝇。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人通过对用一把小小罗扇扑流萤的描写,把一个少女活泼文静而又孤寂无奈的双重性格刻画得楚楚动人,令人叫绝。

【扇子的起源和演变】

●“舜作五明扇”的传说             

“五”即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五明”即广达圣明。这是一种用雉鸡的羽毛做成的长柄掌扇,舜帝巡视各个地方,张大这种扇子向百姓表明他希望吸纳人才的愿望。

图片1.png

五明扇(想象图)

●殷商时期

早期的仪仗扇实物,奴隶或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

图片2.png

西汉篾丝编木质长柄扇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扇子多用集羽或者竹苇编制而成,形状如喜鹊的翅膀或者门扇。到了战国晚期,扇子出现了一个新的门类——便面。

图片3.png

便面炙肉东汉  石室画像

●秦汉时期

战国以来,扇子开始流行,并渐成风尚。秦汉以后,扇子主要用于宫中,故又称"宫扇"。在西汉时期,出现了用绢制作而成的团扇。由于是绢制,因此团扇又称“罗扇”、“纨扇”。

图片4.jpg

紫檀柄嵌沉香富贵纹团扇

●隋唐时期

隋唐两代,羽扇与纨扇盛行于世,少量纸扇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扇上的图文趋于精美。

图片5.png

唐 周昉《挥扇仕女图》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以后,折扇流行。至永乐时期,折扇深受永乐帝垂青,加之收叠自如,集器用与审美为一体,因而迅速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

图片6.png

出自   乔琳《中国扇子简史》

【桂林有扇】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桂林团扇凝聚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是桂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桂林团扇”扇面图案的编织、绘画以桂林山水为主,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桂林团扇的扇面质料精致,精选优质厘竹、毛竹等上好材料,在制作技巧上,融汇国画、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并将中国结、流苏作为扇坠,力求作品的工巧、意雅。

2018年,“桂林团扇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其中离不开传承人邱广初的坚守,作为国内圆竹剖丝团扇工艺的创制者,他结合厘竹的传统技艺,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扇流程,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并创新。

图片7.png

作为桂林团扇的第二代传承人,邱燕珍不仅秉承师徒传承和家族相袭的传统授艺方式,更增添了各类团扇体验式活动,简化复杂的剖丝流程,让体验者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团扇制作的惬意,让桂林团扇的传承更加悠远。

图片10.png

位于阳朔县漓江边上有个福利镇,历史悠久,唐宋时称黄道街。画扇制作是福利镇的文化传统,画师们多为本地农民,有老人也有小孩,他们将漓江山水美景写入画中,以大型折扇为主,展示着桂林山水的神韵,显得独具匠心而毫无匠气,凭借一把盈尺小扇,展万千气象,成为国内外的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初,福利镇的画扇达到年产150多万把的生产规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画扇第一镇”。


撰稿人:蔡靖雯  谌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