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博5.18活动之【小主播诞生记】我家就在漓江边

时间:2020.05.20信息来源:宣教部浏览次数:4680

字体大小:

6.png寻找小主播:

桂林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城市文化客厅——桂林博物馆里,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桂林博物馆特别推出了“小主播诞生记”全城搜寻小主播活动,寻找我们身边多才多艺、热爱传统文化、喜欢“钻”博物馆的孩子,欢迎你发挥创意及特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介绍桂博馆藏文物。无论一首歌、一幅画、一段舞,还是一句诗、一部剧、甚至一段脱口秀.....我们期待更多生动有趣的演绎与独具匠心的表达,让文物因你而会说话。小主播诞生记,就等你啦!

小主播.jpg

"大家好,我是桂林博物馆小讲解员、乐群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我的兴趣很广泛:唱歌、舞蹈、书法、主持……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比赛,也取得了一点成绩。比如在2019年在桂林市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独唱"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在央音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声乐类独唱小学D组获得了银奖……我很喜欢迎接新的挑战,全力以赴,获得全新的体验让我觉得非常开心!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做为桂博的小志愿者,我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尝试用我的歌声融入到讲解中去,请大家跟随我走进“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回忆在桂林人的印象中飘扬在桂江碧波上的红帆"。

这艘硕大的木船,静静地停靠在展厅里。胡钰函同学的歌声开启了封尘已久的时光胶囊,动人的旋律带我们走进漓江如诗的山水画卷,一时间,又见江上往来人,与那艘久违的红帆船。

我家就在船上住

明清至民国年间,漓江--桂江全段,称为抚河,是桂林的交通命脉,沿江而下,可达梧州、广州。进出桂林的货物和客流,主要依托这条黄金水道。江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木帆船,又多以红布为帆。其最早出现于汉唐时期,以货运为主,兼营客运。鸦片战争之后,帆船运输达到全盛时期,多运送水产、百货、盐、日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帆船运输逐步减少。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水路运输时代,漓江给了许多人的营生,养育了一群在漓江里讨生活的人。他们有的跑运输、有的捕鱼、有的在船上开水上百货店;他们有着自己的姓氏、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饮食习惯、自己的习俗。一句话,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称为船上人家,又简称为船家、疍家。

水上的房子

就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一样,漓江上的船家,也有一个形象的称呼——“河上吉普赛人”,他们依托江河而生,狭小的船屋装载着他们全部的家当。桂博民俗厅的这只船屋,分为前舱、中舱、后舱三个区域,中舱连着前后舱,但用木板间隔,是居住区;后舱为生活区,是半开放式的,生火、做饭、聊天、玩耍、吃饭都会在这个区域。


漓江蓑笠翁  

船家人一般头戴被当时老百姓普遍称为“鸡仔帽”的尖顶手编草帽,身披棕蓑衣,在船上生活劳作时,他们一般不穿鞋袜。

船家人是笃信漓江“江神”庇佑的。每当重大节日或行程较远、船客较多时,开船前,船老大一定会祭拜河神以求航程平安。


会抓鱼的鸟与捕鱼神器 

鸬鹚鸟,又叫“鱼鹰”,用鱼鹰捕鱼在桂林由来已久,几乎所有的外地人甚至外国人都对此感兴趣,早在明代(距今600多年),葡萄牙人的游记里就详细地记叙了桂林漓江上鱼鹰捕鱼的盛况。

籫(zuǎn)是竹编的捕鱼笼子,这种捕鱼工具在20年前漓江流域的河边、农村地区还很常见,现在“籫”已经成为是漓水船家的一个文化符号。在使用时,将其放在鱼虾最常出入的地方,让进口逆水朝向,周边用泥巴和草堵住,这样,如果有鱼顺水流下来,基本上逃不出被“籫住”的命运。


船上糕 原创漓江点心

船家人有着特殊的饮食文化,其中“船上糕”就是流传至今的一大代表。用青蒜汁拌和着糯米浆再加进炒熟的芋头粒、腊肉粒蒸出来的年糕,吃的时候再用油煎得外焦里糯,那滋味,咸!鲜!香!

有“大姐”的童年

仔细观察博物馆的红帆船,会在后舱发现一个悬空吊在拱梁上长约一米的竹筒,其底部插有一个坐垫式板子。它有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大姐”。宝宝幼年时,平日里父母忙于行船劳作,无法照顾孩子,会在喂饱孩子后,用老式布背带把孩子绑在“大姐”上面,孩子坐在木板上面,手脚环抱着竹筒,就好像骑在妈妈的背上,随着“大姐”的晃动,甜甜睡去。


博物馆里留住“家”

“清早竹排东迎鱼肚白,晚上竹排西迎夕阳红。”如果说桂林的山水是它的风景名片,
那么船家文化必然是其民俗历史长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20世纪70年代漓江边还随处可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护漓江生态环境,加强内河交通安全管理,船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有些历史,注定无法延续,就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样,正如漓江船家的水上岁月。所幸的是,在桂林这座城市的博物馆里,留下了这艘承载着历史的红帆船,南来北往的观众,在此驻足,能看到多年以前漓江上独特的风景,听到一个个动人的船家故事.....帆船不语,却存下了岁月的温度,系住了漓江的乡愁。


歌自水上来

“船歌”则是渔民们自发吟唱出的歌谣。有劳动者的地方一定会产生动听的地方民谣。往往是一天捕鱼结束后,带着满满的鱼获回家,心生满足随意哼唱的歌谣,又或者是对于漓江这个让渔民们又倚赖又敬畏的母亲河的赞颂。而今,漓江上的歌声仍然不断,代表着桂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

清清的水  绿绿的山

我家住在漓江边

都说漓江是最美的画

我家就在画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