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博讲坛”第一百零八期 《中国画的萌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艺术》

时间:2021.08.26信息来源:研究室浏览次数:3548

字体大小:

讲座主题:中国画的萌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艺术

主 讲 人 :刘琼

                桂林博物馆梅瓶文化和桂北民族文化

                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时       间:2021年8月23日 

地       点:桂林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

主办单位:桂林博物馆

8月23日“桂博讲坛”第108期,桂林博物馆全体员工聆听了桂林博物馆梅瓶文化和桂北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刘琼做的《中国画的萌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艺术》的学术讲座。

刘琼副研究馆员通过详细分析旧石器晚期山西峙峪等骨器刻画,内蒙阴山的岩画,新石器时代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彩陶绘画,认为中国画的萌生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史前绘画艺术已出现了绘画布局理念、技法、数理意识、敷色等表现形式。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也在不断发展,最初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一些有着深厚宗教因素的点线象形符号,到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出现,陶器上的图案真实和朴素地反映人类狩猎、祭祀等劳动生活场景,色彩和纹样也日趋丰富。由此可见现代物质文明和艺术世界是建立在人类的不断创造、探索的基石上。从猿进化到人,从低级阶段发展高级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同时,原始绘画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洪德善副馆长主持本次讲座,强调:中国画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文字出现前艺术形象就已经出现。绘画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是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原始时代产生的绘画是为满足人类生存的最低级的需要,随着时代变迁、生产发展,绘画艺术融入文化精神,有了审美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研究中国画的起源及发展,了解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发展变化过程。希望可以从这个切入点出发,在中国南方与北方绘画的差别;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耕植与不同的艺术土壤,中西哲学思想也不同,在表现技巧和风格上差异的原因等问题上作进一步深入思考。

1.jpg


撰稿:孙微坚                

摄影:陈明霞                

编辑:何文韬                

审核:周华、韦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