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庚桂林山水油画及其艺术

主 编:葛华  

副主编: 何英德 唐春松 唐奇岭

出 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版 次:2010年1月 第1版

开 本:787mm x 1092mm    1/8     印张:14

书 号:ISBN 978-7-102-04871-0

定  价:360.00元

李培庚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毕业,退休前系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学术提名及交流展并获奖,油画作品《晨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人物图像.jpg


……

李培庚(艺名李犊)先生早年毕业于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今四川美术学院)。他著书立说,1990年出版专著《美学批判大纲》,并于1997年再版;他刻苦钻研油画,成果显著,早在1982年其处女作(限光)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8年10月他将精心创作的30幅挂林山水油画及80幅素描作品捐赠给了家乡人民,由桂林博物馆永久收藏,这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品行和至真至善的境界。

长期以来,李培庚先生致力于用油画艺术表现桂林山水,观其作品令人震撼。他在漓江边观察、研究、探索了四十多年,他画的桂林山水无论在构图、造型上,还是在色彩处理上,都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李培庚先生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方法和观念,以独到的眼光去观察客观对象,在作品中充分地展现了他的艺术灵性和进取精神。对表现对象最旺盛的生命力的展示,对生命的赞美和歌颂,也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艺术中的显现,他善于汲取和运用传统中国面的理念和手法,灵活使用中国山水商中的皴法和点法,首创了运用油画的艺术语言表现和反映桂林山水的独特艺术技巧和风格。在色彩运用上,他善于把握表现对象的色彩提纯,使面面的色彩既保持协调又比现实的景物更加灿烂亮丽,且恰到好处。他在承接西洋油画写实传统的基础上,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从而使作品展现出桂林山水的风韵,这是积累后的提炼,是融合后的升华,既十分难得,也十分可贵。将李培庚先生的桂林山水油画作品放在中国油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并结合中国美术现状来观察、品味、研究、发掘,才能更好地把握它巨大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艺术地位,李培庚先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潜心探索而创立起来的一套描绘柱林山水的油画艺术语言,开创并奠定了桂林山水油画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已成为桂林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李培庚先生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他对美的本质和艺术语言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实践紧密地交触在一起。透过他的艺术作品我们深切地感到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健康、向上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激情。他所追求的、所表现的、所宣扬的、所坚持的,就是人类追求、热爱、渴望的真,善、美。

……

葛华

目录

目录_看图王.jpg

目录1.jpg

李培庚 内文2.jpg

李培庚 内文3.jpg

后记

《李培庚桂林山水油画及其艺术》编辑出版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此时此刻,使我们情不自禁地会议起与李培庚先生接触六年间的许多令人感动的往事。

记得2003年秋天,在举办“漓江绘画论坛”活动之二《李培庚桂林山水油画展》时,为增加展柜光线,需要再装几盏照明灯,他考虑再三,方才提出来,唯恐给馆方增添麻烦,加大开支;记得第一次他向本馆捐赠油画作品时,坦言“要挑最好最大的作品留给博物馆”。他把唯一一幅最大的精心之作《春》捐赠给了博物馆;记得2005年在本馆开展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请他到馆里给观众介绍创作过程和体会时,事后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加之路途较远,派车送他时,他却说“我有老年人公交车乘车优待证,不必了。”一桩桩,一件件,都展示了李培庚先生高尚的精神境界,让人们难以忘怀。

2008年10月,他将60幅作品捐赠给家乡人民时,令家乡的父老乡亲感到震惊和敬佩,他如此博大的胸襟和情怀,无不令人感动。为此,他深受家乡人民的尊敬,荣获了桂林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精湛的艺术,无私的奉款”的荣誉匾牌。他也是桂林博物馆最高荣誉纪念奖的第一位获得者,人们称费他是一位具有不凡智慧的智者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纵观他的人生,他的艺术创作成就,他的为人,他享有这些赞誉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真可谓: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本书还编入了美术、美学及文学理论,博物馆界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有关李培庚桂林山水油画的评价文章,评论发言,可谓客观实在,情真意切,本书为之添辉,份量倍增。

在此,我们特别要感谢他的夫人及他的家人,感谢他们在李培庚先生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所给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辛劳的,除卷首署名者外,还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著名文艺理论家帅松林先生和本馆薛向阳、赵戈茸、夏虹、唐昀辉、袁俊、周羽、李艳及李溪等工作人员,还有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何玉麟、何兵和郑满林等编辑人员,在此一并致谢!